交大袁賢銘教授談區塊鏈在農業之應用

  • 2020-12-17
  • 張夢涵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袁賢銘接受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校長蔡進發邀請,12月9日到亞洲大學演講,和亞大一級主管、資電院教師及對區塊鏈有興趣學生分享區塊鏈在農業上應用的議題。袁賢銘教授以「區塊鏈驅動的契約生產市場平台 (Blockchain-enabled Integrated Market Platform for Contract Production)」為題,分享未來區塊鏈如何在農業建立完善平台機制,造福在地的小農,幫助小農降低風險、提高收入。

蔡進發校長介紹袁賢銘教授是美國馬里蘭大學資訊工程博士、現任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同時兼任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蔡校長說,袁教授先前在亞大擔任過資工系主任,是亞大的老朋友,讚許袁教授很有創新思維及創業家的精神,所帶領的分散式系統實驗室培育出很多傑出人才,曾被《財訊》雜誌譽為是台灣軟體產業中新興創業者的孕育場所!

袁教授分享近期研究成果說,研究的起心動念是因為看到在地小農容易處於弱勢而受到中盤商剝削,往往最大的利益給中盤商賺走,但風險卻由小農來承擔,因觀察到不公平交易現象,因此著手帶領團隊研發區塊鏈平台,運用區塊鏈的整合特性,讓買方賣方可以很便利的在平台上進行交易,免除獨大支配者的角色,讓小農及小攤販可以不須透過中盤商直接進行交易。。

此外,台灣能執行契約耕作 (contract farming)的農夫是少數,因為多數農夫的農作規模不大,區塊鏈平台不論產量大小均可自行交易,賣家可提出預計販售的農作產品,買家可以透過平台購買,平台提供配對機制,買賣雙方確定交易後須先支付訂金,如此一來小農可先預支部分收入向銀行貸款及購買農業保險等,透過區塊鏈平台串聯起銀行、保險公司、農會、買家、賣家等各利害關係人,形成合夥區塊鏈架構(consortium blockchain framework),如此一來,可由多方共同分擔風險和共享利潤,屏除過去小農需獨自承擔靠天吃飯的風險,但最大利益卻讓後端產業鏈獨佔的現象。

袁教授強調,此區塊鏈平台與其他平台最大差異為轉售(reselling)的機制,當買家察覺市場波動不利於當時的買價時,可適時為自己設停損點轉售訂單,有鑑於小攤販多為低風險承擔者,此平台機制提供適度彈性降低風險。

「轉售的機制會不會和原先不希望有中間商介入的概念有所牴觸?」亞大管理學院院長林君維提問,袁教授答說,無法避免有心人士向眾多賣家購買、囤貨再售出,但平台目前無法合併訂單出售,或許可稍作避免;不過,有意囤貨的現象會是少數案例,主要設計的目的是讓風險承擔可以分散。

2020121024

圖說:交大資工系袁賢銘教授演講後與會亞大一級主管、師生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