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大AI智能養殖系統,能增2成漁獲量

  • 2020-05-17
  • 張夢涵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王昭能師生團隊,近來在台南市北門區、學甲區養殖場域,運用AI與物聯網(AIoT)技術,建置智能水產養殖管理系統,對不同養殖魚塭進行飼料管理、水質監控、用電數據分析等,計算出最佳養殖方案,推動以來,已可增收兩成漁獲量,提升傳統養殖安全與產能,盡到大學社會責任。

王昭能老師說,台灣養殖業受到環境氣候變遷與魚群疾病感染等衝擊,影響漁業的穩定發展,加上養殖業人力老化,年輕人沒有回鄉接手意願,導致養殖經驗與技術的傳承面臨重大挑戰。由於漁業與人類生存是息息相關,眼看著養殖業在永續發展上遭遇困難,需要加以克服。

魚1

圖說 : 生醫系王昭能師生團隊,在台南北門、學甲養殖場域,運用AI智能養殖,致力水質改善、飼料成本、水車監控等,已可增收兩成漁獲量。

王昭能老師組成亞大跨領域師生團隊,結合工研院、上岳科技協助物聯網與感測器相關開發,以及台南市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協助與諮詢等,提出「智慧水產養殖之科技導入」計畫,透過科技(通訊科技、物聯網、雲端運算、數據科學及人工智慧)導入方式,有效提高養殖技術及管理效能。

王昭能師生團隊執行「智慧水產養殖之科技導入」計畫,初期以亞洲大學USR基地、太極湖和蓮花池等,作為AI、物聯網(AIoT)技術開發實踐室場域,當系統開發完成,隨即將場域移至台南北門、學甲養殖業。

針對不同養殖魚塭需求,王昭能師生團隊首先建立智慧成本管理平台,紀錄飼料成本、換肉率等相關數據,協助漁民掌控成本;其次,建立智慧水質監測平台,應用AI與物聯網技術,監控水中溶氧量、餘氯、溫度、電導度、鹽度與水上下溫度等,協助漁民以數據化方式瞭解水中狀況、及時找出因應方式。再者建立精準飼料投放管系統,結合水下影像辨識,提供投餵系統魚群攝食的活動力資訊,計算出養殖較佳的換肉率,掌握魚群的成長曲線、飼料用量及餵食時機,提升養殖效率。

王昭能老師強調,該團隊初估每年導入智能水產養殖系統在20個池魚塭,提升台南北門、學甲地區養殖產業競爭優勢、增加漁民營收;進而促進西南沿海偏鄉創新轉型,開設智能水產養殖系統培訓課程,每年將培訓30至50位在地青年,提供就業機會或返鄉創業。此外,透過智能水產養殖系統開發,可增加師生學以致用的經驗,以問題導向學習解決問題,每年可培育30名專業學生。

魚2

圖說 : 生醫系王昭能老師在台南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向當地漁民說明AI人工智能養殖等科技管理,盡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