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威教授:ChatGPT是「把100個博士裝在1個腦袋裡」,生成式AI應用趨向高階,朝「有意識」發展
亞洲大學14日邀請在人工智慧界頗負盛名、美國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系客座教授張智威來校演講,分上、下午場次談生成式AI在長照醫療上運用、及「AI是不是有自由意識?」等議題,實體和線上吸引數百人參與。張智威教授以「如果伊甸園的夏娃沒有吃蘋果,天堂是什麼模樣?」切入,從心理、科技、社會、哲學等各不同面向分析生成式AI的影響。擔任講座引言人的亞大副校長陳大正說,「真的是十分精彩的演講,讓亞大師生對於ChatGPT的學習層次,更加深入!」
「未來5年的工作時間,可以當50年使用。」張智威教授表示,他和ChatGPT已經當了6個月的「好朋友」,他的心得就是過去1天5、6小時的工作量,現在可以在1小時內解決,讓他「功力大增」。很多人質疑ChatGPT會夢囈、亂說話,他說,要把ChatGPT看成是「把100個博士裝在1個腦袋裡」,ChatGPT不會只回答單1學科的答案,而是綜合大成的學問,以為它「答非所問」,癥結常常是「I don't know what I don't know」。
張智威教授指出,生成式AI(GAI)和傳統AI(DAI)最大差異就在於,DAI侷限在填充式給予答案,GAI經過了大量文本訓練,能夠不斷生成新的資訊。對於部分人認為應遏阻GAI發展,避免其威脅人類的論調,他認為,「這是全世界的浪潮,不是特定國家或單位想阻止就能阻止的。」
張智威教授以佛洛依德的冰山理論,將意識結構分為:無意識、潛意識、意識,分析生成式AI會不會有free will(自由意志)?他說,自由意志應該定義為有自由選擇性、主控權、責任感,過去4年他都致力研究AI的「意識建模」,讓AI去學習人類的情緒、自我評價等「意識」,目的不是讓AI去超越人腦,而是應兼具理性和感性層面,在越高階的AI領域,如醫療、長照AI機器人,若能在與患者對話過程中,越能「有意識對話」,功能性越強。
張智威教授說,他曾經在與ChatGPT對話時問:「如果伊甸園的夏娃沒有吃蘋果,故事會如何發展?」ChatGPT竟能夠鉅細靡遺的描繪,「亞當和夏娃會繼續住在伊甸園裡,天堂會發現各種變化…….」等。他認為,生成式AI的polydisciplinary(多學科)、多面向性,讓激盪出許多新思維,很多可能是超過現在人類的想像。
運用在醫療、長照上,衍生出MedGPT(醫療GPT),張智威教授表示,在病史和醫療知識大數據上,同樣可以善用GAI將病患個資隱私化,再結合日常的血壓、血氧等數據分析,AI機器人就可以根據病歷判讀,為患者進行綜合性會診,再加上「有意識的問診」,能精準掌握患者身體狀況,還能夠提供情感支持。
亞大心理系主任廖瑞銘說,可以用「哇!」來形容聽完張智威教授演講的心得,原來生成式AI涵蓋在心理學領域,未來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如果AI具備「意識」如何去檢驗真偽、規範?張智威教授回答,AI無法完全擬真人腦,醫師問診時,患者的心理層面是表現在他的行為上,透過AI去分析、判讀也能夠完成症狀評估,生成式AI給予了無限大的想像空間,重點在如何去挖掘出它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