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大「人工智慧 × 醫療、健康暨照護」國際研討會第2天

  • 2025-10-14
  • 簡瑞廷

3位重量級學者專題演講、亞大師生發表創新研究

這是一張圖片擔任引言人的張智威教授(左),與在線上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 Manolis Kellis教授(右)對談。

亞洲大學主辦、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國科會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協辦的「2025人工智慧 × 醫療、健康暨照護國際研討會(AIxMHC 2025)」,14日邁入第2天議程,由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系教授Manolis Kellis、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主任范揚政(因美國政府停擺中,以個人身分參加)、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廖弘源,針對人工智慧在基因學的應用、多代理系統協作、及行為與生理訊號分析等領域的最新進展進行深入探討,展現AI在醫學、生命科學研究的無限潛力。

研討會邀請多位國際重量級講者親臨分享前沿研究成果,第1天由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Brigham婦女醫院國際遺傳疾病中心主任 Alireza Haghighi 、哈佛醫學院資料科學中心主任Soumya Raychaudhuri、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系客座教授 Edward Y. Chang(張智威)專題演講。


這是一張圖片范揚政教授談「連結資料與人工智慧:推動生醫研究新時代」。

研討會第2天,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 Manolis Kellis教授,以「人工智慧在基因醫學中的應用:疾病電路、病患異質性與治療設計」為題,線上展現AI在生物醫學與製藥領域的革命性進展。演講涵蓋六大主題,包括基因電路與多組學分析、疾病分型與精準醫療、神經疾病與癌症應用、AI輔助藥物設計與重定位、因果推論與幾何深度學習,以及AI在知識可視化與科研合作中的創新應用。Kellis 教授強調,AI正引領人類從資料理解走向智慧創新,為未來的基因醫學與藥物開發開啟嶄新格局。

范揚政教授以「連結資料與人工智慧:推動生醫研究新時代」為題發表專題演講。范教授指出,全球生醫研究正邁入資料驅動的新紀元,AI與跨資料源整合的能力,正在重塑科研與臨床轉譯的模式。他分享NIH於「All of Us」、「CRDC」與「STRIDES」等計畫中的最新進展,說明如何透過統合式臨床資訊平台與AI分析工具,實現安全且可擴充的生醫資料共享生態系。透過AI模型與語言技術的導入,研究人員得以加速疾病研究、提升資料重現性,並促進跨學科合作。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廖弘源,分享「以影像資料為核心的慢性疼痛辨識研究」。他指出,動物行為分析是疼痛研究的重要環節,但傳統方法多依賴人工標記,難以準確捕捉慢性疼痛的細微變化。其團隊開發的AI影像辨識系統,能自動從小鼠行為影像中擷取相關特徵,避開人為偏誤,顯著提升疼痛行為分類的準確率。此研究展現AI於臨床前試驗的潛力,未來有望應用於新藥開發與疼痛管理。

亞大師生展現豐厚研究實力,如:生醫系詹雯玲老師指導左旭祐博士生,發表「透過多組學與中醫藥整合分析揭示三黃瀉心湯(SHXXT)於癌症之預後與分子作用機制」,研究整合中醫藥資料庫(ETCM、ccTCM、ITCM)與癌症基因體資料庫(TCGA),分析SHXXT在多癌別中的基因調控與預後關聯。研究提出一套結合中醫藥與癌症生物資訊的整合分析架構,用以評估傳統方劑的抗癌潛能。結果揭示SHXXT在腎臟癌中可能具最強治療潛力,並可作為其他中藥方劑多組成、多層級分析的範例。

另外,詹雯玲老師帶領周育葆博士生研究「合成致死網絡與傳統中醫藥之計算整合分析:以體外模擬方法鑑定肺腺癌潛在新型治療策略」,結合合成致死網絡分析與中藥成分資料庫,嘗試找出潛在可用於LUAD治療的新型藥物候選物,為開發個人化癌症治療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此兩篇研究均入選最佳論文。

這是一張圖片「2025人工智慧 × 醫療、健康暨照護國際研討會(AIxMHC 2025)」第2天,參與人數踴躍。